一、 心理學是做什麽的
我的朋友認為我:心理醫生,每天面對的就是些心理上有些問題的人,和他們聊天,很好玩👩🏽🚒💆🏻,這也是很多的人的想法。我的母親認為我👆:每天面對的是精神病🦿、精神分裂症、自閉症🚣🏽🧙🏼、變態類似的人,這也是一部分人的觀點➜。社會上的人怎麽看💂🏿:像這位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研究性的一些學說以及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學認為我做什麽:一年需要發幾篇論文等等。我自己認為我在做什麽:認為自己是研究心理科學,揭開人心理的一些基本規律🙅🏻♂️。事實上我在做什麽:就是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心理現象。
首先我們要對這個學科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對心理學研究者或者對這個學科🚳📨,目前有兩種不好的看法,第一種🈶,覺得心理學是算命的。第二種🪦,來自於一些電視節目,通過一些選擇題或者顏色來判斷人👑,那些都不是真正的心理學👩🏽🍳🎺。事實上心理學是用一些科學的方法、手段包括一些量化的方法來研究人的心理規律,要通過統計等專業工具。我們有些觀念可能要改變🧑🏼🦰,心理的一個真正的好處就是促進人的幸福,健康的成長和發展。
舉個例子🪃,在美國和中國就會有不同的情況𓀏。一對男女約會,男生對女生說,親愛的,我今天上午去看心理醫生了🍧。在美國🌂,那個女生就會很高興,因為她覺得她的男朋友不斷地了解自己完善自己。同樣的事情放在中國人身上,女生可能就會覺得原來對方是變態🪲🥊。
我們對心理咨詢也有誤解,我們始終覺得心理變態的人才需要咨詢🧛👨🚒,實際上🦟,這裏有個區分👏🏽🪚,像圖片上這樣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單純的心理咨詢恐怕也很難幫助到他。心理咨詢像我們學校就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實際上他們面對的是一些正常人,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碰到一些當前的方式方法沒有辦法幫他去逾越的事情👮🏽♀️,他需要在咨詢中習得一種新的技能或者技巧來面對以後的事情,這是心理咨詢中在做的事情。我們應該認識到一點🎵,心理學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
我今天主要是和大家分享下心理學有關壓力研究的一些成果💺。每個人都會經歷一些壓力⛳️,壓力有自己的特性。這是美國的《心理健康》學會在年度公益廣告中展現的人現在的狀態。進入大學後從多個方面面對壓力,學業上、社會生活上,關系相處,
(一)壓力的特性
請這位同學估一下這杯水的重量⚗️。分別有
第一個問題,壓力從哪裏來?到底什麽讓我們不開心。我們有時候會覺得壓力很大,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但我們很少想,到底是什麽原因讓我們這樣?
應對壓力的第一個重要途徑很簡單🧛♂️,要對自己所面臨的處境做一個分析。
第二個有了壓力我怎麽來應付它👳🏻♂️,怎麽來把它拋開➿🧑🧑🧒。傳統心理學著重是研究這兩點🛌。現在心理學有一個轉變,現在有一個名詞很流行,叫“正能量”💂🏼♂️,我們原先是面對問題要怎麽解決,現在的積極心理學,是看我們有哪些東西能讓我們更健康,而不是被動地去應對,這就是我們的第三個問題,怎麽樣變得更快樂𓀆?
1.壓力源
面對壓力第一件事情,仔細分析你的壓力來源於哪裏。心理學家追蹤了上千人🦵🏻🍕,到底是什麽事情讓人覺得有壓力🧑🏿🌾,總結下來👨👨👧👧。
(1)40%是從來沒發生的事情🎅,擔心我可能要不及格🔯,老師可能要找我,比如老師讓我三點去辦公室,這個時候一定緊張到不行。大家想一想,這樣的事情,擔心有沒有用。
(2)30%是和過去發生的事情相關,有人會抱怨當初的不努力,每天因為這樣的事情而自責不開心🧓。
(3)第三類💔👎🏿,12%別人的想法,擔心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太笨覺得我不好看,這個和自己有關嗎🎅?是自己能決定的嗎?擔憂能減輕壓力嗎🧑🏼🎤?
還有10%是無關緊要的事,從分類角度講,是沒有什麽意義的事🚡。
(4)4%是真正要擔心要考慮的。從統計學的角度來說🎅🏻,確實有些你無法控製的事情🍤,你應該感到擔憂🥃。100件事情裏,只有四件是你可以控製的.
我們平時一些感到擔心的事情🕍,如果不做分析你就會覺得壓力很大,如果做了分析❔,你會發現,哪些東西是應該擔憂的🫰。就像有句老話說的,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第二句話🏖,你擔心的事往往都不會發生,你不擔心的事往往不請自來👨🏿⚕️。就像有些“路怒症”的人,上了車就脾氣很大很焦慮🫷🏿,但是路況並不是你能控製的🤹🏽。
如果大家遇到壓力👨🏿💼🧘🏻,建議大家先做這樣的事情🤾🏻,把它具體化⛑,到底是什麽樣的事情讓我們有這麽大的壓力。
2.壓力成因
哪些因素讓我們有壓力?生活中我們是不是能盡量避免這樣的情況🦅👩🏿🔬。說文解字“stress”。
(1)第一個Social isolation,就是沒什麽朋友🧑🏻🎓,難過的時候身邊找不到人傾聽,這是非常麻煩的事情,有研究男人和女人誰更長壽💢,這個男人女人面對壓力的時候相關,女性韌性更好🙋🏽♂️,因為女性有社會支持🧜,甚至可以找女性朋友哭一下🍞,男人往往會忍著🤩。還有一點不同🏄🏿,女性在一起往往是情緒上的交流,男生往往是打球打遊戲🪴,可以一下午一句話都不說。在社會支持上男性較差,所以我們提醒,想想身邊有沒有可以分享心裏話,如果有請珍惜👩👩👧👧🌁,這是你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如果沒有,可以嘗試找一個。社會支持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很重要。
(2)第二個Think unrealistically🏃♂️➡️,不合理的想法,我們很多時候面對特殊事件,會有一些自動化的思維方式👨🏼🍳、負性想法,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個朋友和他打招呼🧑🏻🦽,對方不理睬,你會想是不是發生了什麽,不小心得罪他了。你會被動地記住一些負性的想法。
(3)第三個是Rigid body💁🏿,一些身體上的疼痛會讓你感到壓力🫵🏿,身體的某些部分出現一些症狀,比如頸椎病🎺、牙痛👣🎱,如果是這部分原因,那先去把它解決掉🧖🏽。
(4)第四個是Emotion repressed😲,情緒壓抑,這個和我們的文化有關。我所有的們並不鼓勵表達情緒表達自我,喜怒哀樂很少會宣泄出來。這是奧巴馬和普京不同情緒下的照片。就像我們所有的情緒都內化👩🏽💼,這對我們的心理健康來講,不是很有利。
(5)第五個Self-neglect🪈,忽視自我的需要,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都會有正常的合理的需要,但往往會遭到人為的壓抑。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有時會太專註於工作,而忽視了我們對於家人親密的需要。所以不要忽視自己內心真正地需要。
(6)第六個Sensory overload,刺激超載🏛, 壓力事件超過你的承受能力,有研究當你壓力超過一定分數,可以預測你可能會患上某種心理疾病🎲,比如親人故去、婚姻破裂等。有時候屋漏偏逢連夜雨,有時候你已經面對了一些壓力🕌💣,再發生了些事情🎾,你就會感覺超載,會生病🧑⚕️。第二種情況,有些不是客觀的原因,主觀的原因更重要些。有心理學家做過研究🧜♀️,兩個猴子分別關在兩個籠子裏,過一陣就會有電擊,一只猴子會在有信號來的時候按某些按鈕來避免電擊💆♂️,另一只猴子就這麽被電擊♋️。沒過多久,兩只猴子都死了,死了之後進行解剖。發現那個為了那個即將到來的電擊不斷地按鈕的猴子🎦👩✈️,出現了嚴重的胃潰瘍🪜,通常在壓力非常大的時候才會出現這種情況。實際情況它被電擊的次數並沒有另一只猴子多,但卻過多地擔心和害怕💂🏿。
總結上面出現的六點,如果都沒有👡,那麽恭喜你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很小🛂,如果都有,那麽建議找一下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去面對,而不是像鴕鳥一樣地逃避。
(三)如何拋開不快樂
面對壓力我們有什麽辦法,我們通常以為面對一個事情,就只有那麽一兩個辦法👨🏭,事實上要比我們想得到的要多得多🖍。如果有的時候我們真的覺得壓力很大,記住一句話:辦法總比困難多。
1.方法中有一些註意事項
(1)第一個就是我們不能損人利己,不高興了揍別人一頓,在單位受了氣,回家了罵孩子,把這些不好的東西轉移到別人身上。把壞的能量轉移到別人的身上,這種方法是最不好的方法。
(2)第二是以適合自己為首選⚆。有人不高興了打高爾夫🙏🏿🤽🏼♀️,有些人可能消費不起。
(3)第三是以悅己怡人為上選。我們通常看到別人有困難的時候😴🧚🏽♂️,會問他有什麽困難👨🏻💼?以後我們遇到這樣的情況,讓他試著去幫助下別人▫️。我在美國的時候聽一個教授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天他在告訴公路上堵得很厲害,心情非常差🤗,在堵了幾個小時之後💁🏿♂️,他在收費處把自己後面那輛車的費用也給付了🧑🏽🍳,在路上就越想越開心,想到後面那位司機會有多驚喜🚏,前面的煩惱一掃而空。以後我們可以有這樣的辦法🤞:你難過嗎🍧,請你去幫助別人🧑🏽⚕️。
(4)以經濟方便為原則。像我們現在打高爾夫可能就不是很經濟方便。
2.應對方法
我們在遇到壓力的時候怎麽來緩解,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有三種方法。一個是情緒方面的管理,現在有很多類似的有趣的研究。肌肉的放松也是方法之一。我們今天主要講認知調整,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方法👮🏼。認知調整主要又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對象的調整👏,一個是對觀念的認知調整🙇🏽。
(1)你被什麽影響,你被你所看到的影響🧬,大家看一張圖🎶,30秒內請大家數出來圖中有多少個矩形。接下去我想問的是裏面有個鐘,鐘上幾點?圖中校車上多少個學生?我們對事物的加工都是有選擇的,你只看到了事物的某些方面♑️。很多時候🧛🏽♂️,同樣的事情☯️,為什麽這個人覺得還好,那個人覺得壓力很大🦑,那是因為看到的點不同,我們很多人看到的是非常消極的方面,有些人更積極。調整你的關註👨🏽🚀!
(2)第二個🪰,心理學裏有個很有名的公式,我們常常以為發生了什麽事情會影響我們的心情,事實上決定心理和行為反應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對它的解釋和信念。我們都聽過一個故事🧑🏼🦳🔨,半杯水⚧🔮,有人覺得只有半杯水👩🦼,有人覺得還有半杯水。我們的苦惱不是因為遇到什麽事🪥,而是我們對事情的看法🙆🏻♂️。我們看一段視頻🧕🏼,四種人格類型的人,被釘子紮了一下🚵🏽♂️🧑🏼⚕️,會有怎麽樣不同的反應💅🧛🏽。
對於事情的解釋,我們常常會有一些不合理的信念🫵🏽🗾。比如說絕對化,有的人覺得我就應該考100分,98分就是災難。你如果想,你心情好的可能性不高📼。平常的講話模式總是“我一定要”🫴🏽、“我必須”的話,要註意一下。
第二是過分概括化,用一兩句話就對自己下結論🕛。有些人和室友超級,反應是沒有人喜歡我,這就是過分概括化。
第三就是誇大事情嚴重性⚜️。比如保管班費丟了🚺,覺得老師要責怪我、同學也是,然後就選擇結束生命🎲🤷♀️,這就是誇大了事情的嚴重性。
加利福尼亞大學做了研究,邀請了兩千多名七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集中送到敬老院🦶⇾,讓他們穿上二十年前的衣服,用那時候的東西,不允許他們談論現在的事情,只允許他們談論過去的事情👩🏻🦱。入院前健康指標都很低下👹。兩個月之後,出現了非常令人吃驚的現象🦷,老人們似乎都年輕了,手的握力張力肌肉的力量都增加了。結論就是通常人們說老了🐳,先老的就是人的心態🧣。
(四)如何變得快樂
接下去我們說的是怎麽來主動地變得更快樂,做個生活中的有心人,看看你身邊誰最快樂,和他聊聊,他為什麽快樂,把這種人的特質收集起來。這裏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這個女孩非常快樂👈🏽,每時每刻都非常快樂🐦⬛。從小和繼父一起生活,患有定期的劇烈的偏頭痛,但是她卻仍然非常快樂。這是她腳受傷的時候,在腳上畫的圖案👩✈️。她有句話很令人鼓舞:我每個星期都會發偏頭痛,但是我不難受的時候像在天堂。
英國《太陽報》做過一個調查,什麽樣的人最快樂,向全英國人征集答案。數萬張照片裏四個場景被公認為最快樂。
第一個是作品剛完成,吹著口哨欣賞自己作品的藝術家,第二個是正在用沙子築城堡的兒童⚀,第三個是為嬰兒洗澡的母親第四個是千辛萬苦開刀後,終於挽救了危重病人的醫生💆♀️。這四個人有什麽特點💆,我們可以向他們學什麽🤗,從藝術家身上我們可以發現🤪,首先是有事幹的人🧍🏻♂️,而且是自己喜歡的事情,你會覺得快樂。第二個是有想象力的人,當然也要腳踏實地。第三個是對別人有愛,無條件接納的人🕯。無論自己的孩子再怎麽樣,母親都不會放棄🧛🏿♂️。第四個是提高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
最後用一個故事來結束今天的講座👸🏻。一個小和尚覺得心裏難過,老和尚讓他拿一罐鹽,倒在一個水杯裏,小和尚覺得又苦又澀✳️,然後又拿了一罐鹽𓀙,放到廟外的湖裏,一點味道也沒有了。老和尚說,這一罐鹽就是你一生可能遇到的苦難,看你用什麽樣的容器來盛它。
【補充閱讀】
選自楊瑾《大學生情緒管理與壓力應對策略》 《高校輔導員學刊》第3卷第4期2011年8月
大學生處於青年成長的高峰期𓀕,他們情緒豐富🚣🏿👰🏽♂️,熱情但容易沖動🤸🏿♀️、創造性強但自控力弱。當面對諸如新生入學、戀愛失敗、重要考試、人際關系🏋🏻♂️、就業擇業等挑戰時🙇🏻♂️,大學生往往會有壓力產生。目前🗑,大學生已經成為了心理問題的高發人群,在一些案例中,這些學習🦹♀️、生活中的挑戰會引發很嚴重的問題👩🔬。例如硫酸潑熊、馬加爵事件、自殺等等👩🏻🦯➡️。但另一方面大學生對壓力的理解和應對方式存在很大不同♞。有的學生在受到處分後,因為有一年的改過期而感到寬慰,並且能夠積極行動爭取早日撤銷處分。有的學生卻可能因生活小事和同學爭吵而變得歇斯底裏。這些學生在情緒調節上存在差異,即他們用來控製自己產生何種情緒、情緒何時發生以及情緒的強度與表達情緒時所用的策略不同🩸。因此,有效的情緒管理和壓力應對策略對大學生的學習、人際交往和身心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必要保障。
情緒管理是駕馭個體情緒的一種手段👩❤️💋👩。它是通過充分挖掘和培植個體的情緒智商🧑🏽🔬©️、培養駕馭情緒的能力👨🏼💼,並由此產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種管理方法🤟。壓力應對則是指人們在壓力事件中降低自己負性情緒的方法和方式。情緒管理與壓力應對之間的差別在於,後者是減少壓力產生的負性情緒,而前者包括了為產生正性情緒而去做愉快的事情📻。
基於美國心理學家James Gross於2002年提出的情緒調節理論,大學生情緒管理與壓力應對策略大致可分為三種調節類型:問題關註應對;評價關註應對和情緒關註應對。
一、問題關註策略
問題關註策略指的是控製情境,通過選擇置身於一種情境而非另一種情境,或者通過某種方式改變情境來控製情境。減少壓力的方法首先是改進產生壓力的環境🏂。人們在面對壓力的時候會尋找各種策略來為自己減壓👳🏽,然而最佳的策略其實就是解決問題,也就是改進產生壓力的環境🧝♂️。如果一個學生擔心下周即將進行的考試,雖然他可以通過做呼吸練習來使自己平靜,但是花精力來學習結果將會更好,這樣就會減少焦慮的來源🧚🏿。改進壓力產生環境的有效途徑是增加“控製感”。當人們發現自己的力量不足以處理壓力的時候就會感到恐懼,而當人們相信自己確實有很多資源的時候就會有挑戰的感覺🕵️♀️🧑🏻💻。人們對自己控製環境的意義有不同的感受🎤🎅🏽,而這些差異⏬,反應了人們是做出恐懼評價還是挑戰評價的傾向上。對於平時一點不學習的學生來說,考前會感到恐懼👨🏼🦱。而平時學習比較紮實的學生,考前同樣會有壓力,但這種壓力來自於他希望自己表現出色🦒。有些學生不認為自己有能力改變不悅的環境,因此他們不去嘗試🤚🏽✊🏼,表現出既不擔心考試也不去認真復習的無所謂態度😾。心理學家發現那些常常感到自己對環境幾乎沒有控製力的人比覺得自己有較強控製力的人更容易遭受抑郁的困擾。增加“控製感”的方法如下📰。
(一)用“可視化成功”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控製
想象自己的成功🧗🏿♀️👩🏿🦰,但僅僅想象可能會使自己沉浸在幻想中,而不去奮鬥。真正能夠幫助大學生的是對能夠產生榮譽和尊重的工作進行可視化。如果一個學生想完成一篇很棒的論文,他可以想象自己在圖書館中整理筆記,而不是想象論文獲獎後站在領獎臺上。如果他想在實驗技能大賽上獲獎,他可以想象自己在實驗室裏籌備實驗。總而言之,如果一個學生希望在將來能夠迎接挑戰,那麽通過想象挑戰出現時他的作為,就有可能獲得一種控製感。
(二)通過心理“預防”的方式來獲得控製感
我們平時接種的疫苗其實就是弱化了的病毒🙅🏻♀️,讓免疫系統進攻並且識別這些新病毒🔣,等真正病毒襲
擊人體就會被免疫系統消滅🏉🔑。同樣,為了獲得抵抗壓力的心理預防,大學生也可以把自己暴露在
較輕微的壓力事件中👿。如果一個學生要參加演講比賽,面對很多觀眾🦶🏻,那麽他可以先給較少的朋友
甚至想象出來的觀眾演講。通過這種方式訓練,人們能夠獲得控製情境的能力。
二🫎、評價關註策略
評價關註策略是通過改變人們思考情境的方式來遏製一些情緒或促進其他情緒🤘🏻。如果事情已經發生了👗,沒有任何辦法可以改變了,那人們就不可能對情境進行控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能夠換一種角度考慮問題🫃🏼,常常會找到更好的辦法來處理事情。
通過認知重建,改變負性情緒。評價關註策略通過改變對誘發情緒的事件的信念和解釋來產生作用。通過控製一個人的評價或者控製對困難情景的解釋🐑,就有可能會減少對負性情緒的感受🏂🏽🤗,甚至有可能發現有些方面會讓自己感覺很好🕹。當人們改變自己對特殊情境的解釋時,這一個過程就是重新評價。重評意味著關註真實🖤,但是關註的是事情的積極一面🦂。如果一個應屆畢業生申請的每個就業崗位都拒絕了他,他可以說:“哦,好吧,我可以從事其他職業✂️,也許會發現更適合我的選擇呢”。當大學生改變自己對較大的情緒事件的思考方式時,這一過程就被稱為認知重建。進行認知重建的方法如下。
(一)忽視情境中引發情緒的方面🙇🏼,而去關註不重要的方面
比如物理環境或者人們的穿著,這種方法確實能夠減少負性情緒的體驗🥎。在一項研究中,要求大學生盡可能多地回憶自己感到被排斥和拋棄的感覺的細節。然後👩🏻🦼,要求一些人關註自己被要求描述物理環境時的感受🫴🏻。將關註點轉換到物理環境,這減少了他們對生氣的報告🦻,也減少了生氣的表情。
(二)註意負性事件,但要用一種更加積極的方式去解釋
合理情緒療法的ABC理論告訴我們“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擾,而是被其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在ABC理論中〽️,A代表誘發事件;B代表個體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及評價即信念;C代表繼這一事件後🧟♀️,個體的情緒反應和行為結果。一般情況下,人們都認為是外部誘發事件A直接引起了情緒和行為反應的結果C,但合理情緒療法認為A並不是引起C的直接原因,繼A發生之後,個體會對A 產生某種看法,做出某種解釋和評價🍕,從而產生關於A 的某些觀念即B。而這一過程通常是自動完成的不容易被人意識到👻。但正是應為B,才是引起情緒和行為反應的直接原因。換句話說🪔,抑郁💱、焦慮、沮喪等情緒結果C並不是由所發生的事件A直接引起,而是由想法B引起的。因此,大學生可以學會通過對不合理信念加以駁斥和辯論,使之轉變為合理信念,最終達到新的正性情緒
(三)通過原諒別人來進行認知重構
原諒包括從別人具有傷害性的行為中尋找可接受的解釋。另外,人們經常會認為別人違反了自己腦子裏預設的一些“規定”✝️,於是就產生怨恨🙋🏿♂️,進而認為只要自己不原諒對方,對方就會得到教訓和懲罰,但實際上自己生氣🙆🏼♂️,看上去對他人不利,其實是傷害了自己。原諒不僅僅幫助了被原諒者🧗♀️,同時也幫助了原諒別人的人⛵️。
三、情緒關註策略
當人們已經體驗到情緒並且要求改變自己的情緒🤲🏿,就需要情緒關註策略。簡言之🚵,就是在情緒已經開始後所使用的策略🍈。評價關註策略與情緒關註應對策略的區別在於:前者完全阻止了負性情緒的體驗,或者至少減少了負性情緒🐀👨🚒;後者則嘗試減少或者“關掉”已經進行的情緒。如果壓力源完全不在自己的控製之中,並且重評也不是合適的策略,這時,人們只能用情緒關註調節策略讓情緒隨時間消失🙋🏻♀️𓀒。這類策略有很多種,但共同之處在於它們都是要改變情緒的體驗或表達,而不是改變引發情緒的情境或者評價。
(一)表達情緒
給出的建議是“釋放情緒”———全新地感受自己的情緒✒️,並充分地把它表達出來📗。這一策略來源於弗洛伊德的“發泄”這一概念。但研究表明,充分體驗和表達負性情緒並不會使人好受很多👨🏽⚖️。與發泄的觀點相悖👩🏽🎤👨🏻🦳,研究發現對恐懼和生氣的強烈表達並不能夠穩定地減少情緒,反而會助長情緒。例如,使用發泄的方法來處理負性情緒的個體在人際關系上往往更為焦慮🫃🏻。一個失戀的大學生如果整日通過和別人訴苦、抱怨來發泄自己的負性情緒🌿💆🏼,盡管和別人聊聊確實能夠幫助釋放情緒,但是如果總是喋喋不休就會事與願違了2️⃣。另一方面,試圖壓製思考往往只會使情緒更加尖銳🔊🫢。研究發現📀,當一個人越是專註於避免思考某個問題時,這個問題反而越是揮之不去。壓製會花費人們很大精力👳🏻♂️,使自己不能專心於其他事情。
與純粹的情緒表達和壓製相比,書寫的過程往往能起到正面的作用,心理學家潘尼貝克(J.Pennebaker)在他的一連串研究中發現,不論是人際關系困擾,或是生離死別的傷痛❤️,那些會把苦惱的經驗寫下來的人🧗🏼,明顯地比選擇悶在心裏的人來得健康。這種以處理負面情緒為主要目的的寫作被稱為“治療性寫作”。寫作之所以會有幫助,是因為“寫”這個動作本身👋🪐,具有覺察及統整思緒的功用。在自己心中千頭萬緒、百感交集之時,能把想法寫出來,就表示自己已把雜亂模糊的念頭做了整理。而光是這個動作🦐,就已經將情緒的能量從虛無的下意識提升到“意識”的層次,也就是說,由原先感覺“我心中波濤洶湧”到“我知道怎麽回事了”👨🏿⚖️,能做到這一步,就已經處理掉不少負面的情緒能量🚴🏼♀️,並且開始往療愈的方向啟動。因此更多使用“因為、原因、認識到、指導、理解”之類的詞語的大學生也會在健康🥲、學業以及整體上收獲更多。
(二)鍛煉
情緒關註策略中最為成功的一個就是鍛煉身體🤽🏻♂️。鍛煉身體是阻止抑郁發生的可靠方法。長期鍛煉也可以阻止焦慮的產生💂🏻♂️。之所以持續👎🏻、適量、穩定的鍛煉能夠改善心境的原因在於🎠:鍛煉可以減少壓力的能量。雖然任何消遣都可以用來應對壓力,但是聽音樂或者上網之類的消遣方法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是最有效的😭🐩。因為,任何壓力都會使身體為“戰鬥”或“逃跑”做好準備,一旦刺激激發身體產生活動,壓力就會被釋放。研究表明,實驗室的小老鼠在接觸壓力源後如果被放在轉輪上活動,腎上腺對壓力的反應就會減小🧜🏻。因此運動是一種有效的釋放壓力的方式👩🌾;鍛煉促進了健康。與身體較差的學生相比🫶,健康狀況良好的大學生對充滿壓力的事件會表現出更少的緊張和自動喚起。肌肉緊張和自動喚起能夠在某種程度上表現出對壓力的主觀感受;內啡肽這種神經遞質在劇烈的身體鍛煉中能夠強烈活動。這些化學物質關乎身體的自然減痛系統,而鎮靜活動與情緒改善大大相關👳🏽。
人們要避免焦慮和壓力,會嘗試一個又一個方法直到成功👩🚒。很多大學生習慣使用某一種策略👳🏿,而實際上一些策略確實比另外一些效果要好。如果可能,最佳策略就是解決問題。即使一個學生不能夠完全解決問題,對問題情境施加控製或者甚至是想象自己對問題有所控製,也能夠使情緒不那麽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