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裏的學習—高湘萍教授 教育學院

發布者:系統管理員發布時間🍖🥥:2015-06-03瀏覽次數👩🏿‍🏫:445


今天講座的主題是大學裏的學習🕴🏻。雖然我們從小學到現在,已經學了十幾年了,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會學習🪸。其中有些問題需要探討,你們是理工科的還是文科的🚴🏼?(理工科)你們理工科的學習有些難度,男生也更多一些📜🩸,不像上師大其他專業的男生就像鳳毛麟角,比較少。在我們中國🙅🏼,理工科大學排名第一的是清華大學,在清華大學讀書沒有掛過科的人是非常罕見的👩🏽‍🦱,基本上每個人掛兩三科是很正常的,要是沒有掛過科,那簡直是可以被同學拋到天空去了,簡直是英雄了,理工科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不管怎樣,我不清楚你們現在情況怎麽樣,咱們現在上學上了兩個多月了🥷,跟中學比起來是不是很幸福啊🐦‍🔥🙅🏿‍♀️?跟剛剛過去的魔鬼高三比起來是不是很幸福啊?有沒有同學感覺進入大學就像進入了天堂🦸🏻。那我們看看🧑🏽‍🦲,大學跟中學比起來有什麽不一樣呢?這種幸福在什麽地方?當然了,上了大學沒有高考的壓力,沒有高考壓力意味著爸爸媽媽也不會總是在後面念著成績的事情,老師也不會總盯著自己🩹,玩的時間長點也無所謂了🥐。這是一個主要和中學不一樣的體現🔄🙀,大學還有很多跟中學不一樣的地方,不知道大家是否喜歡這種生活➾?以前上中學的時候經常看到大學生不背書包,胳膊下面夾兩本書,很酷對吧!上課沒有固定的教室🧠,上完一堂課就換一個教室或者換一幢樓🦀。老師也是上完課就走,平常見不到老師。平時作業也不多,對吧?大學應該有自己掌握的時間了吧♾?男生有更多的玩遊戲的時間了吧🦜?大學剛進來要選課。

一、心理學對學習的研究

今天我們要探討的問題是大學裏最基本的問題💆🏿‍♂️,就是學習的問題🖌。一些認知的規律要知道❔,我們的學習是由大腦掌握的🧖‍♂️。學習是有攻略的,每一年的大學生活應該怎樣安排,自己心裏要有數。時間過得很快,眼看就會走入大四🧛🏻‍♂️。有幾類信息大家要知道,關於學校的教學管理,還有其他同學的前車之鑒在這裏給大家介紹一下🚍。

(一)學習和信息加工理論

首先看一下大腦的信息加工理論,這個理論與計算機有很多一致性的方面。有感覺加工和記憶。短時加工好比計算機中的內存,有很多加工系統需要調到內存上才能使用👰🏽‍♀️👷🏽‍♀️,短時記憶也是如此🪝。還有一個大的記憶系統叫長時記憶,相當於電腦的硬盤👳‍♀️。

影響學習的條件是如何對新舊信息進行組織。中學教學存在很大的誤區就是經常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習知識,應付考試🦻🏿,這是很不高效的。學習的結果是信息在人腦中的表征,知識是以命題網絡和產生式表征的。我們大腦中的知識有兩大類:一種是命題和命題網絡👎🏼,第二個是以產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識💧。網絡的命題表征是一個概念系統,產生式表征是一套動作,一種程序🤹🏼。比如說騎自行車🧑🏻‍🔬,自行車是兩個輪子,剛學車時很困難,怎麽能保證它不倒。其實騎得越慢越容易倒🦇,但剛騎車的人就怕騎得快會倒了。還有家裏要做面包🧏🏿‍♂️,要和面🐅、放雞蛋、要放烤箱🫁,弄多長時間等都是程序性的東西🧏🏿‍♂️。這個是我們看到的大腦中整個的信息加工過程。首先是信息輸入的端口,包括眼睛、耳朵和鼻子等,環境信息輸進去後,有很多都會被遺忘。有些信息被註意了🤵🏽‍♀️,就會得到進一步加工。在中國最多的加工是人與人之間的比較☪️,對自己的評價是來自與別人的比較。比較之後我們的思維會有決策。很多信息加工完後不用了就被存入到硬盤🏆。再也不用的信息就很容易被遺忘。硬盤中的信息重新被利用就叫做激活🤞🏼,比如看到一個小學同學,他叫什麽名字☝🏼,有什麽綽號都會慢慢想起來。整個過程受到一個執行過程的控製,很像計算機的加工過程。這是信息加工的一個機製🛑。

這是一個語義網絡結構,概念在頭腦中存在的形式是網絡的結構🧘🏽✖️。生命活動的概念會表現有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等。生物包括動物🫒,有高等動物、低等動物等🕘🌏。比如說在路上碰到一個小學同學🙅‍♂️,好多年沒碰到過了🍉,一看到她一時想不到他叫什麽名字了,但是想起來他跟誰特別好,跑步跑得非常快之類的信息,然後想起來他的名字來👨🏽‍🦳。可以看出這些信息像網絡一樣的結構🤮,想起某些信息,隨之會激活其它信息。所以這種命題的信息是一個網狀的結構,存在我們的硬盤裏😳。

(二)學習的認知規律

心理學家通過對學習的研究得到一些結論,比如說學習包括幾個基本的階段,有註意👨🏻‍⚕️、目標預期✊、提取先前學習的知識,對現在的知識進行選擇性知覺。比如你對我講的知識感興趣📢,就可以選擇聽,不感興趣就不聽。有些同學覺得現在講的東西跟自己的經驗接近的就去聽,後面講的跟自己的經驗無關的就不聽了。我們在不斷地選擇,跟以前的硬盤存儲的知識進行關聯,發生各種各樣的多樣化的加工。下面我們來看一個閱讀理解,我請同學來念一遍🔻。

(一個男生站起來念:這個程序實際上很簡單。首先,你把總數分成幾組。當然📅,如果件數不多的話一次就行了……很重要的是,一次件數不能太多。就是說,每次太多不如少些好。這在短時間內似乎無所謂,但經常不註意這一點,就很容易造成麻煩,而且,一旦帶來麻煩🧑🏼‍🏭,其代價可能是很昂貴的。一開始,整個過程看上去比較復雜👩🏿‍🍳,但過不了多久,它就會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

非常好!你念了一遍👐,你來說說看這段話是什麽意思🤽🏽‍♂️?說說看!

(註意細節吧。)

你再說說看🎮!你剛才讀過的🛫,回憶回憶看🤷‍♀️🦻🏽,還能記住多少。

(差不多都忘了)

說出片段都可以🚴🏼,說說看!

(每一小部分在最後的診斷中是很重要的決定成敗的因素)

好的,謝謝哦!有沒有同學有過目不忘的本事🌄,看到這段文字是什麽意思?有沒有🧷?沒有人有這個本事呀📵💪!……不考驗大家啦!其實這是一個洗衣機的說明書👨,你們將來是不是要搞計算機的呢,現在咱們任何一個產品的介紹全寫成這種的,不可理解的🏂🏼。現在大家能看明白了吧!知道這是一個洗衣機的說明書,我們再來讀一遍好嗎🤵🏽?

這個程序實際上很簡單👹。首先,你把總數分成幾組。當然,如果件數不多的話一次就行了……很重要的是,一次件數不能太多🌟。就是說,每次太多不如少些好🧑🏻‍💻🏛。這在短時間內似乎無所謂♧🚣🏿‍♂️,但經常不註意這一點💪🏼,就很容易造成麻煩🧑‍🦼,而且🥔,一旦帶來麻煩🙏🏿,其代價可能是很昂貴的。一開始🟦,整個過程看上去比較復雜😐🔍,但過不了多久😷,它就會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現在可以理解了吧🤵🏿‍♂️👩🏻‍🔧?(可以)

這說明人的認知規律❤️‍,是什麽規律呢🙆🏼‍♀️?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學習不是被動的外部信息的鏈接,而是主動的在頭腦中構造認知結構。所以,一個東西你不理解的話❌,你是記不住的。學習理工科的東西,更要搞懂它,就不用死記硬背了。只是死記硬背🚴🏻,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現在所學的知識與以前的知識有關聯的話才能更好地納入到現有的結構中,學習受到預期的引導,這個也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是一件主動的事情,大學裏沒有人會盯著自己。如果到了大學還需要有人盯著的話👱🏻,你就不會學習了,就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麽了👩‍🍳。幸福的大學生活就是天天在門口的網吧裏玩唄🧎,那麽到大四畢業的時候可能就進得來出不去了,那問題就大了🖖🏿。大道理我就不講了🕯。

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信息建構者。學習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在已有的經驗中學習的🧑🏼‍🚒,把其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知識是生長出來的,而不是吸收進來的。這點是非常重要的。整個學習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大腦中有幾十億的神經細胞🪤,而且它的所有鏈接都是活的,比計算機要復雜得多。

我們再來看看人類的學習特點。你們看看🦔,這只鳥在幹嗎👩🏼‍💻?這個樹枝是一個完整的結構📨,不是隨便弄的🐦‍⬛。這是個鳥巢🫁,咱們雖然不是學建築學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來,鳥兒憑借自己的嘴巴把這些樹枝彼此穿來穿去😘,穿來穿去🏋🏻‍♂️,形成一個很穩定的結構。鳥兒築巢是很有講究的,在小小的鳥腦袋裏具有高超的智慧,鳥巢即使掉在地上也不會散架😅;還有斑馬和猩猩🅾️🍖。大斑馬帶著一個小斑馬,猩猩跟我們人比較接近。所有的動物有什麽特點呢🧑🏿‍🦰?它們的很多行為在基因中寫好的📄,我們沒有看到小鳥有什麽建築學校可以教它們怎麽搭窩,我們也沒有看到大鳥教小鳥怎麽搭鳥窩。小鳥孵出來以後等著大鳥來餵食,餵到小鳥能展翅飛翔了。據說飛翔是需要大鳥教的,然後小鳥離開父母了,成年了,等到它自己交配了🙋🏼‍♀️,沒聽說它跟人家去學習搭鳥窩,它自己都會了,所有這些都是在基因裏寫好的🚶‍➡️。小鳥築巢不用學習,是一種本能。哺乳動物有什麽特點?在茫茫的非洲大草原⛏,如果一個小斑馬在太陽升起來之前出生了,它必須在一兩個小時內完成一個艱難的動作𓀚,就是要用自己的腿站立起來👨🏿‍🚀,必須找到母親的乳房💙💂‍♂️,它必須要學會奔跑。如果它不能在兩個小時內完成這些動作的話,很可能會成為食肉動物的早餐。這一套功能也是在基因中規定好的🧑‍🎨。跟人類相近的靈長類動物,比如猴子出生後就有一個本事,雖然它不像低等的哺乳動物一樣在眼睛一睜開就能在草原上奔跑,它跟人類一樣有一個哺乳期,它們剛出生後本能的條件反射是抓握能力很強🤽,如果你們看過動物世界的話,就會知道如果母猴在森林裏攀援和奔跑時🔦,小猴幼崽能夠用它出生時就有的抓握力🖐🤽🏼‍♀️,緊緊地抓住母體的毛發🧑🏻‍🦼‍➡️◀️,依附在其身上。人是怎麽樣呢?人是所有動物中出生時最無能的一種生物,無能到什麽程度,他連這種抓握能力都不能持久🌇,剛出生的嬰兒是有抓握能力的👩‍👦,它抓住成人的手指🐦‍⬛,甚至可以支持他整個體重。但是這種能力在幾個小時候後就消失了,然後人類的嬰兒就是世界上最無能的小動物,它不會奔跑,也不會靠自己的力量緊緊抓住媽媽,只有靠媽媽來哺育他。這是第一方面的無能,第二方面的無能是人類有二十年的心理哺乳期。你們差不多到明年就該過二十歲生日了吧🍓,想要搞個大大的生日聚會,錢跟爸爸媽媽要吧,要買個iPad🦾,錢也是跟爸爸媽媽要吧。這說明你還沒有經濟獨立,需要父母的經濟支持。

人類有雙重的無能,時間特別長🧁,是為什麽付出的代價呢?是為我們人類的舉世無雙的學習付出的代價。因為人類的很多行為都沒有在基因中規定。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人類最基本的能力——性本能,人類交配也沒有在基因中規定,是需要學習的👩。是不是這樣呢?同學們。男孩子是不是看A片了呢📥?你們為什麽看A片呢?是性學習吧。我們舉個例子來說🦹🏻👩‍👩‍👧‍👧,有一對夫婦結婚一年後沒有孩子,去醫院看門診🎵,醫生發現女子還是處女💤,醫生說👩‍🔬:你還是處女,你生什麽孩子啊👩‍🎤?他們說:我們在電視上看的,人家手拉著手就能生孩子了呀🤵🏽‍♀️!手拉手怎麽能生孩子呢?👩‍👩‍👦‍👦!很明顯的🫵🏻,男的沒學習👩🏻‍💼。性問題在中國是一個禁忌話題,爸爸媽媽也不教。小時候問爸爸媽媽我們是哪裏來的🕋🧽,大都是從垃圾箱裏撿來的。為什麽人類有漫長的無能期,就是為了為學習打下基礎。我們在基因中沒有太多的行為的規定,那麽在後天的成長中所有的行為模式都可以在後天學習獲得🫸。

(三)學習的腦神經機製

看一下大腦的功能圖。人類出生時,就像電腦一樣剛下線,各種硬件都配齊了,但是必須裝上系統才能運行🐀。否則一無所有1️⃣。人類出生時🧑🏻‍🏭,神經細胞已經形成,什麽程序都沒有,程序就是後天的經驗和學習👩🏽‍⚖️。神經系統中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結都是後天學習的結果,這是人類和動物很大的區別。經驗就是行為模式的改變💅。腦體現出一種非常強的可塑性,這種可塑性保證了人維持一生的學習能力🚴🏼。所以,活到老學到老!我們看到,行為模式與大腦之間存在非常復雜的動態關系。大腦的神經結構決定了人的行為模式。最早的神經結構是大腦的髓靴化過程。小時候有沒有這樣的經歷👷🏿‍♂️?家裏來了客人顯得特別興奮🤼‍♀️,話也特別多,免不了會闖禍❌,說了不該說的話🧍‍♀️👩🏽‍⚕️,把爸爸媽媽的隱私在客人面前吧嗒吧嗒地講出來🔆,爸爸媽媽火氣來了小孩就要挨打,這種就叫做人來瘋。這種行為就體現了兒童的控製能力較弱。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小時候要學習用勺子吃飯。我們現在拿筷子是怎麽拿的呢?老外是不會用筷子的。中國人拿筷子是三個手指的對吧!這是一個非常精細的動作,一兩歲的小孩是不會拿筷子的,只能拿勺子吃飯,他們拿勺子也不是非常精細的動作🍃🤽🏿‍♂️,是用整個手掌來抓勺子,伸進碗裏的時候也控製不靈,插入碗中的角度也不對,用力可能過猛,吃完飯會灑一地。有時候爸爸媽媽會很煩,孩子把飯吃得到處都是,還是餵他算了。這是為什麽呢🚴🏻‍♂️?因為他們的動作精細度不夠👳🏿‍♀️,慢慢開始髓靴化的過程,在神經細胞傳輸軸上包上一層絕緣體,這就保證了神經傳遞的一對一的精確性👱🏻‍♂️,如果沒有這個絕緣層的話會發生短路🏀,這個神經細胞傳輸軸上的電就會漏到其它傳輸軸上去,導致控製不靈⏸,精細動作無法形成。如果絕緣層形成了,這一端的信號會很準確地傳到另一端。據說愛因斯坦的大腦中,神經細胞的總數和一般人差不多🖖,但是他神經細胞髓靴化的比例比一般人要高♐️。

另一種是興奮和抑製的平衡🥚,從興奮轉為抑製或從抑製轉為興奮🙅🏻。這種模式跟環境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我們在行為當中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模式🛂,包括認知的模式和思維的模式。思維模式是什麽呢👩‍🔬?有沒有這樣的人👂🏿,他在日常生活中碰到一些事情🚣🏼,所想所思所觀察的全部都是事情的消極面,不會看到積極的方面🌼。有這種人吧?他所看到的總歸是不好的一面。這種行為模式會穩固下來變成大腦固定的神經通路:看到事情就想到不好的方面,再看到事情還是想到不好的方面。

網絡成癮和強迫症是神經通路𓀅,也是行為模式。我只是簡單地講🧑‍🍼,給大家做個介紹。

(四)學習策略

為什麽要強調學習呢?有這樣一種觀點: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你們能不能體會到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有一位同學高中時非常熱愛音樂,一邊學習一邊聽音樂,他稱為自我放松🌌🫂。當然所有的同學都希望考出好成績的,沒有人會說我就不要考出好成績,考出好成績有什麽意思啊✌🏽!基本上不會有同學這麽說,即使這麽說🧍🏻‍♂️,他也是阿Q的精神。我們來看一下他的行為模式啊。我想考出好成績,但是我經常感覺時間不夠用,每天安排要做多少多少習題,但是每天都不能很好完成自己的計劃,看書也是東抓一本西挑一本,不成系統。文科可以靠記憶,數學物理不可以死記硬背的,他又覺得自己數學不太好𓀔。要在數學上花很大功夫🎥,所以心理負擔比較大,碰到不會的問題也不好意思問別人👩‍👩‍👦,怕遭到同學的嘲笑。知道成績後對自己非常失望,說起成績就比較頭疼,覺得自己的腦子不適合學習。周圍非常多這樣的情況。這種學生的學習能力比較薄弱,他的學習就沒有策略🛌🏼,自己對自己的行為缺乏監控👩‍🎓,行為和目標之間沒有有效的步驟🧏‍♀️。中學生當中比較常見🛒,大學生也不少見。

1. 元認知策略

即自己對自己學習策略的一個意識和監控的能力,包括自我計劃、設置目標💖、自我監測、自我測驗、自我調控等🤰🏼。以學習的自我調控為例🦸🏽‍♀️,有以下幾個維度:有動機🧖🏻‍♂️⛸、時間、方法🧑🏼‍🚀、行為、物理環境、整個社會🌟。動機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學習方法也行。時間管理也很重要,每天的任務是否能完成🍋,上課會遲到嗎🤶🏻🧏‍♀️?行為就是說對自己的行為要有自我觀察和覺察的能力,對自己要有意識🧕🏼。對物理環境的選擇要看自己,有人不喜歡一個人學習,有人喜歡去教室學習等等𓀔,每個人習慣不一樣👰🏿。你對社會資源的利用也是自我調節的一部分。比如剛進入大學之後✈️,我們馬上會有三五個經常在一起玩的人,為什麽不是別人,而是這幾個呢?遇到問題會找誰幫忙呢?這就是學習條件和社會關系的問題。這些都構成了我們在學習當中的自我調控👱‍♀️,是能否學習的最主要的條件。

2. 復述策略

復述策略包括朗讀、抄寫和在書上劃線。精細加工的策略包括口述、做總結、筆記🧑‍🔬👍🏻、自己提問和回答。組織加工策略包括列提綱、摘要點。比如在一張紙上把學習的概念用圖表的方式畫出來,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方法。

3.復習策略

遺忘的規律是先快後慢🛳,及時復習會事半功倍🫃🏿。越往後拖越容易忘記。集中復習和分散復習哪個效果好?花一天集中看數學比用兩個半天看效果要好得多。把整塊的時間用在學習上🧍🏻,學習的效率會越來越高🧔‍♂️。最好復習的形式多樣化,寫一寫、念一念,還有就是嘗試去背誦🫄🏽,而不是一直看🎀。還有一種常用的方法是自問自答🏄🏼🤶🏿。

4.背誦技巧

24個氣節🙂‍↕️,就可以做成一首詩來背,這樣就朗朗上口了🌅。來看一個有趣的例子🤟,一個教書先生讓學生背圓周率🙍🏽,而自己就跑到山上喝酒🙇🏼‍♀️。學生把圓周率編成一個順口溜就全都背會了🕵🏼‍♂️,非常好玩。

5.記筆記的方法

不是每個學生都會記筆記🛌🏽。筆記的每一頁要留些空白來做些備註,扉頁要空白的,可以記些關鍵的點🦹🏿‍♀️。概念和概念之間是有關聯的,有各種網絡的結構🍼。還有一個就是時間的管理🦸🏻‍♂️,時間用得好,學習效率就高🤖。還有一個重要的是要學會尋求幫助。

二、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生活

(一)學習與學校的教學管理

接下來看看意昂4平台的教學管理是怎麽樣的🕦🫶🏽。學校最高的學生管理機構是教務處🙋🏻‍♂️,下面一層是學院。教務處管理學生的選課和重修之類的🏫。各個學院有各自的教務辦公室🔏,學院有院長❄️,學校有校長♻。專業課是學院安排的🧘🏿‍♀️,還有其它學院安排的公共課⛩🥊,什麽叫做公共課呢?你們上計算機課嗎?計算機課是數理學院開的,有什麽相關的問題可以找數理學院,當然你們自己學院的老師也會幫助你們的𓀒👩‍🦯。外語學院上大學生外語課,馬克思學院上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等,體育學院上體育課🚣🏽‍♀️。這些公共課都是由不同的學院開的。每個學院有一個教務辦公室🧞‍♀️,你們每個專業有專業負責人,四年的課程由他安排,如果有什麽問題💑,你應該找自己的專業負責人。每個學院有任課老師。還要特別註意學校發布的信息。我們看一下學校有哪些部門是發布信息的。學校的教務網站發布四六級考試信息和選課信息。馬上就要選課了,要註意這方面的信息,我們公共課的上課安排就是放在教務處的網站上的。同學們要密切關註此類信息🧑🏼‍🏫。學校主頁的管理機構裏有一個國際交流處,這個網站也值得一看🧎🏻‍➡️🙍🏿‍♀️,因為上面有很多國際交流項目,你們在大二大三時可以選擇🧚🏻‍♂️。想不想有一年到國外去讀呀?在國外一年後熟悉了那裏的生活和學習🛜,還可以繼續在國外申請讀碩士博士。你在外面呆一年了,就不用大四的時候去找留學中介🤹🏼‍♂️,花很多錢去聯系學校,因為國外的大學你們都去過了,都熟悉了。學院的教務辦公室會發布各種課程信息和調課信息👇🏿,各個學院不一樣🦎,也會有輔導員通知的情況。有的同學到大四了👨🏼‍🌾,學院教務處在哪裏都不知道,但願你沒有什麽麻煩,有麻煩就討厭了👨🏻‍🦳。

(二)大學四年需密切關註的教學信息

大學四年需要密切關註的信息,第一是你的培養方案。有一本藍皮書,你們認真學過嗎🏌️‍♀️?上面寫了要修的選修課和必修課🏄‍♀️。尤其需要關註的是要畢業的條件,需要修滿的學分和講座等🟨。少了一門選修課的學分你也別想畢業👨‍👨‍👧,少了一個講座的學分你也別想畢業。每個學期藍皮書上都有表格🧑🏽‍🔬,上面寫有需要修滿的必修課。你們非常容易疏忽的是核心素質修養課,4個學分,修完才能畢業🚵🏽。還有一種情況要特別註意🏸:不同類的課程之間學分不能替代🏌🏻。專業必修課是35個學分🐻‍❄️,我修了34個學分,但是任意選修課20個學分我修了21個學分💪🏻,我專業必修課少了一個學分😯,任意選修課多了一個學分,我拖過去行不行呢🧘🏿?不行,畢不了業。其次,還有一本小的藍皮書叫《學習指南》,各學院要組織學生閱讀,而且還要求學生簽名🕘🤏🏿。那上面也有很多畢業的條件。包括學位課程的績點,出國留學老外很看重這個的。你們畢業要拿到學士學位🎾,你的平均績點要到2以上。績點2分代表著70分以上,3分代表80分以上🥄,4分代表90分以上。比如你一門2個學分的必修課成績是65分🍌👩🏽‍🎤,這意味著你另一門必修課的成績要達到80分以上才能把你的平均績點拉到2分以上🚶🏻‍♂️‍➡️,否則你就畢不了業。所以,這些條件你必須認真地去閱讀🦷。

(三)合理安排大學生活

大學時代沒有人管著,自己要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老師並不希望你們多呆兩年🕠,但你們得努力給老師機會👨🏼‍⚕️。有一個男同學是區重點中學第一名考進來的,進入大學後整天玩遊戲,畢業時有一門課不及格不能畢業,來求老師❕。老師很為難,到底是幫你的忙,還是不忙呢。

我們來看看大學四年如何安排⬛️。大一呢👨‍🏭,不妨先輕松一下,不用把自己壓得很厲害,可以談談戀愛,你們都是獨生子女📢,跟同齡異性之間沒有過親密的人際關系。通過談戀愛可以彼此了解一下未嘗不可𓀖,但不能偷吃禁果🥇,尤其是對於女生。大二和大三,要學習自主規劃,形成自己的學習風格📪,取得好成績🌈,特別是學位課程和績點課程🦸‍♂️。還可以爭取學校的出國交流機會。心理系今年出去了五六個,還挺舍不得的🏰,回來之後確實不一樣。還有暑期實習的機會等等。到了大四就飛了♦︎,讀研究生💂🏽,出國深造,就業。這時你們就獨立了📳,爸爸媽媽徹底管不了了,可以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啦😿!

(四)可能出現的問題

有的人學習動機不足,但也有的學習動機太強了👨‍👩‍👦‍👦,太過於功利,探索性不夠。還有學習的情緒問題👨🏿‍🦳,有的同學打不起精神🦸🏽,整體在寢室睡覺👌🏿;有的學生太過於焦慮,屬於動機太強的那種。還有就是意誌力薄弱,能偷懶就偷懶。

大學時代不能保證每位同學都一帆風順💆🏿‍♂️,但是並不害怕出現問題,出現問題後希望大家能尋找幫助🕯,學校裏有意昂4,大家可以去尋求幫助。國外的一些適應不良的人去找心理醫生是一種高貴地位的體現⟹。但國內現在的意識還沒到位。最後祝願大家在大學校園多交朋友,度過美好的時光!

 

【補充閱讀】

與學習相關的領域

一 內隱記憶與學習

內隱記憶研究🐏,最早主要有神經心理學家和認知心理學家參與🖕,近年來對它的研究和應用已經迅速擴展到學習潛能的開發領域。

(一)  什麽是內隱記憶

我國實驗心理學家楊治良教授對內隱記憶的界定:

1.  從現象上看

內隱記憶是被試在操作某任務時🥴,不經有意識地回憶,而存貯在大腦中的信息卻會在操作中自動起作用的現象。這就反映了先前所學內容的存在和作用。其特征是,被試對信息的提取是無意識的。

2.  從研究模式看

    內隱記憶是啟動效應的一種🔽。

3.  從測量上看

    內隱記憶是另一種記憶任務,這類任務不要求被試有意識地回憶所學習的內容,而要求被試去完成某項操作,在被試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學內容的作用👨🏿‍🦳。這是一種間接測驗(或稱為“內隱記憶測驗”),在記憶的實驗性分離研究中,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是相分離的兩種測量結果。

4.  從心理學研究理論上看

研究者在對記憶的實驗性分離現象進行深入研究後🕵️,提出多重記憶說的理論假設😅,推測記憶系統可劃分為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這兩個在機能上相對獨立的記憶系統👮🏽‍♂️。

(二) 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

1. 學習過程對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的不同影響

(1)  學習加工的水平對兩種記憶有不同的影響

對新形成的聯系的內隱和外顯記憶都需要一定程度的意義加工。但意義加工的水平(如用一詞或造一句將兩個無關詞對聯系起來)對外顯記憶的效果影響大🐇,而對內隱記憶則影響較小👨‍🎨。

(2)  學習和測驗呈現方式的變化,對兩種記憶具有不同的影響。

雅克比和達拉斯(Jacoby & Dallas,1981)發現,學習階段所用聽覺方式呈現材料,測驗階段用視覺方式呈現材料可減弱啟動效應,使以單詞辨識為指認的內隱記憶成績顯著降低,而對以再認為指標的外顯記憶則沒有影響。啟動效應是指由於近期與某一刺激的接觸而使對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

2. 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的不同特點

(1)  註意狀態對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影響不同

研究發現🕴🏼,編碼階段的註意狀態(分散/集中註意)對傳統的直接測驗(包括自由回憶🏈、線索回憶以及再認)都有重要影響☘️,即分散註意將降低成績,而集中註意提高成績。對內隱記憶的研究發現,采用分散註意的方法進行學習🦛,嚴重影響記憶和再認成績,而對殘詞補全🧖‍♀️、殘圖補全並無影響。這表明註意狀態對依賴知覺線索的間接測驗沒有影響。

(2)  學習材料知覺特點的變化對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影響不同

有關研究表明👨🏼‍🦰,如果學習和測驗階段刺激材料的表面特征改變了⚪️,也會對內隱和外顯記憶產生不同的影響🤛🏽👨🏼‍🔬。

(3)  內隱和外顯記憶的保持時間不同

    有研究結果顯示😀,再認成績7天以後顯著下降,但是補筆測驗的成績7天前後沒有顯著差異,這表明內隱記憶有時能夠保持相當長的時間。

(4)  內隱記憶受幹擾的影響較小

    傳統有關幹擾對外顯記憶影響的研究表明🚵‍♀️,外顯記憶抗幹擾性較差。近期不少研究表明🦬🍼,前攝抑製和倒攝抑製明顯地削弱了直接測驗(如回憶♊️、再認等)的成績,而未能影響詞幹補筆、殘詞補全及詞匯判斷等間接測驗成績。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先向被試呈現無關詞對(如毛巾、通知),要求他們在各詞對之間形成聯想👨🏼‍🎤,與此同時用幹擾詞對這種聯想進行幹擾🤹🏿‍♀️。然後,分別用詞對補全任務(間接測驗)和線索回憶任務(直接測驗)對被試進行測驗😝🥱。結果表明,幹擾對線索回憶任務產生較大影響,而對詞對補全產生的影響較小🎄。

(5)  內隱記憶受記憶負荷量的影響較小

研究表明增加學習項目的數量將降低直接測驗成績👰‍♂️,而對間接測驗成績沒有影響🧑🏿‍🎓。有研究者首先讓被試大學生對一列英文合成詞進行學習,然後分別進行再認測驗和知覺辨認測驗。結果發現,再認成績隨學習的合成詞數目的增加成績下降👉,而知覺辨認測驗啟動效應的大小不受先前學習項目數的影響。國內研究者采用中文雙字詞為材料,控製記憶負荷分別為816👨‍👩‍👧‍👧、48個詞👃🏿🙅🏻,結果表明,隨著記憶負荷的增加,直接測驗成績下降🙆🏿‍♀️👨🏽‍🚀,而間接測驗成績都基本保持穩定。

3. 內隱記憶在學習中的應用

楊治良認為:“內隱記憶的研究,對人類潛能的開發提出了新路子。在人類學習活動和現實生活中,內隱記憶起著很大的和不可估量的作用。人類有相當一大部分知識👩🏼‍✈️Ⓜ️、技巧是內隱的🛥💆‍♀️,它們無時無刻不起作用🧑🏼‍🤝‍🧑🏼,卻又無法被人表征出來,或無法被人隨意地提取出來✵。這就是目前智能機器不能做人所能做的一切的關鍵”。有關文獻指出,“內隱記憶參與的細胞數少,耗能低、信息加工效率高👩🏻‍🦯‍➡️。”這為提高學習效率提供了可能🙄。

二 腦科學進展與學習

(一)大腦的特性

大腦是由大量的神經元所組成的網絡,其神經元的數目是變化的,大約有1091012個🎅🏻,各種神經元的突起是像樹杈似地聯結在一起的🧕🏽,其聯結總數約為1015的數量級👩🏻‍🍼,構成了許多神經網絡和微結構🩱。

大腦這種高度組織起來的物質其內部的復雜程度是難以想象的。有位心理學家曾經舉了這樣一個例子:若一個大的圖書館的藏書數量為100萬冊🏊🏻‍♂️,而每冊書約500頁,如果你在每頁書上畫上一個神經元圖形©️,遠遠不能把你大腦皮層中的神經元都畫出來。“當我們思維時🤸🏼‍♂️,幾百萬個或幾十億個活躍起來的神經元都在進行著這種活動👮‍♀️,在每一個神經元中,其活動的速率是每秒鐘周而復始地進行數百次,否則就不會出現什麽思想了。”正因為大腦如此復雜🛹,所以人類對學習的奧秘了解不能很快取得突破性進展。

(二)大腦的復雜性

腦結構和功能是生物進化長期積累的結果,所以環境條件的變化🤙🏿💮,將會引起腦結構與功能的相應變化。大量實驗證明🏆,引起腦可塑性變化的兩個必要條件是:環境中的適宜刺激;腦內所需的營養和能量。腦發育關鍵期中,腦的可塑性最大,此時腦消耗的能量最多🧗🏿,也最需要良好的環境條件。

1. 環境刺激

充分利用可塑性的適宜環境條件🙆🏿‍♀️,因科學發展水平不同,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觀點認為,適宜的條件是刺激與強化在時間上的接近。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則強調學習的內驅力和動機水平以及強化時間表的作用,有四種刺激與強化的時間關系,分別有利於不同行為模式的鞏固👩🏻‍🏭。

然而,近幾年學習神經生物學研究發現🕋,長時記憶的形成不但靠神經信息在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大量分子😔,還靠細胞內一些分子將信息傳向細胞核內,激活一種核內的基因調節蛋白是長時記憶形成的必要條件🧑🏿‍⚖️。這種核內基因調節蛋白激活所需要的細胞間和細胞內信息傳遞過程🤾🏼,在果蠅中至少10-15分鐘。果蠅形成長時記憶的效果隨學習和復習之間的時間閃隔在1-10分鐘之內🧘,隨時間延長而提高🔥,15分鐘之後就不再變化。學習和復習的最佳間隔為10-15分鐘與腦內細胞基因調節蛋白激活時間吻合🧑🏻‍🦯。這說明過於頻繁重復的記憶方式未必有利於長時記憶的形成👩🏽‍🔧。

2. 腦營養條件

這更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美國學者發現食物中的化學物質可以產生各種不同反應🤾🏿,吃東西本該是令人愉快的事,但食物不當會導致註意渙散、抑郁、驚恐、甚至困倦。早餐應該有充足的蛋白質👩🏻,僅食水果汁、飲料和甜食,一小時後就會從體內耗盡🚴🏽‍♂️,可能導致學習註意力不集中等情況。

三 建構主義學習論

(一)怎樣理解知識

建構主義者認為,知識並不是對現實的準確表征,它只是一種解釋⚡️、一種假設,並不是問題的最終答案➕。知識並不能精確地概括世界的法則,在具體問題中,我們並不是拿來便用,或一用就靈,而是需要針對具體情境進行再創造。盡管我們通過語言符號賦予了知識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這些命題還得到了較普遍的認可😡⛪️,但這並不意味著學習者會對這些命題有同樣的理解,因為這些理解只能由個體基於自己的經驗背景而建構起來👩‍❤️‍👩👨‍🍼,這取決於特定情境下的學習歷程。

(二)如何理解學習活動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個體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這意味著學習是主動的,學習者不是被動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對外部信息做主動的選擇和加工,因而不是行為主義所描述的S-R過程👨🏽‍🔧。而且知識或意義也不是簡單內外部信息決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沒有意義👨‍🔬。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

(三)怎樣看待學習者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者並不是空著腦袋走入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小到身邊的衣食住行💮🤽🏿,大到宇宙⛹️‍♂️、星體的運行,從自然現象到社會生活,他們幾乎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問題即使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一旦呈現在面前時🎺,他們往往也可以基於相關的經驗或自己的認知能力🤿,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

 

參考文獻🚮:

吳增強著 (2011)學習心理輔導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P.298-320

 

意昂4专业提供:意昂4意昂4平台意昂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4欢迎您。 意昂4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