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29日,由上海市教委德育處立項支持🔡、上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意昂4指導管理🤸🏼♀️、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示範意昂4(意昂4平台)承辦的2022年(下)“家校合作視角下的學校心理健康工作能力提升”連續四天專題培訓圓滿結束。
培訓第一日 啟動家校合作🥼:系統的視角
26日上午舉行了簡短的開班儀式👈🏼,由意昂4平台意昂4主任吳燕霞主持,意昂4平台學生工部(處)部(處)長韓剛出席並致歡迎辭👩🏿💻,來自上海33所高校和基礎教育系統的41位專兼職咨詢師或輔導員參與本次培訓🦸🏿。
吳燕霞隆重介紹當天的主講嘉賓——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醫師孟馥教授,以及陸續參與培訓授課的來自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家庭治療學組的專家們——上海市精神衛生意昂4臨床心理科主任陳玨教授、同濟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意昂4教授姚玉紅教授、蘇州市職業大學心理學張翔副教授與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徐文艷博士。
韓剛對各位嘉賓和學員的到來表示歡迎👩🏽🎤,他重點指出家校合作在學校心理工作中的重要性與每一位從事該行業的老師息息相關,希望參與本期培訓的各位學員有所收獲👨🦯➡️。最後🎬,負責培訓組織工作的上師大心理意昂4的專職教師吳婭婕介紹本次培訓的招生情況以及培訓註意事項。
隨後🧑🏻🦽,由孟馥教授帶來第一天的課程,孟馥教授通過剖析一例例學員帶來的困難個案💂♂️,帶著學員們從系統的視角,去理解症狀背後的意義✍🏽。孟老師通過同心圓的練習幫助學員們帶著好奇看到所有關系⏱,帶著資源取向的眼鏡去重新改釋和建構,家庭總有資源來幫助自己、幫助來訪發展出更靈活的應對方式🧎➡️。
培訓第二日 評估生長之路,探索文化之旅
張翔教授幽默風趣,在課堂上結合自身經歷🪓↩️,以年幼時對音樂的喜愛和父母觀點的沖突引出今日主題。借助兩個小練習——個人成長的時間線以及文化圖♻️𓀚,張老師帶領學員們體驗在評估生長的過程中,文化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下午,張老師通過三個故事帶大家了解何為家庭派遣、家庭成員是如何選擇並轉化這種派遣的。派遣是一個潛意識願望被傳遞的過程🧛🏿,如同烙印,它可以是家庭的動力場,是構造帶,是情緒流,也可以是資源庫,家庭的組成模式。家庭成員的情緒👸🏿、界限、信念的改變都與派遣息息相關。在隨後的案例研討中,張老師也幫助學員們帶著文化的視角,去理解和見證家庭對來訪者的派遣和影響🤹🏼♀️。
培訓第三日上午:接觸與改變——與家庭建立關系
關系的建立在心理咨詢中是最基本的內容。第三日的課程由上海市精神衛生意昂4臨床心理科主任陳玨教授和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徐文艷博士帶來。陳老師通過講解一例經典的家庭治療錄像,讓學員在學習中體驗,在體驗中分享🤽🏽♀️,大家紛紛找出自己在咨詢實踐中的咨訪關系的建立的具體方法,陳老師分享的對來訪者及其家庭“七分肯定🧏🏻,三分改變”,給所有學員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觸動🔧。
家庭中的邊界
徐老師娓娓道來在家庭工作中的邊界的界定,耐心地解答學員帶來的疑惑🗣。通過讓學員們談每個人的核心家庭或者原生家庭中的邊界問題🎗🤷🏽♀️,引發了學員們的自省↪️、反思和領悟🎽🖤。
培訓第四日觀察與理解——家庭的支持和束縛
最後一日的課程由姚玉紅教授帶來💇🏽♀️。在課堂開始前,姚老師就家庭治療中位置的選擇進行課堂互動,調動學員的積極性🥗🦌。隨後姚老師用一首動聽的歌曲🧑🏻🦱,帶領學員走進情緒🛣,帶著“四耳”模式去傾聽、體會🧚🏻♂️。姚老師強調,看到家庭的情緒,聽到家庭的需求,就是促成合作的開始。
下午姚老師用一個震撼的問題開場🤽🏽♀️,“如果你的生命僅剩下10年,你會做什麽?”學員們紛紛就這個問題展開討論♠︎👩🏿✈️,似乎當時間變得越來越有限🧑🏻⚕️,大家都會將時間用在陪伴家人上🧁。在隨後的案例討論中🪰,來訪者與母親的“相愛相殺”和對學校、警方👩🏼、社區等多系統的擾動也引發了諸多討論✌🏻,讓學員們深刻理解了“支持和束縛”的含義。
結業儀式
為期四天的培訓,本次“家校合作視角下的學校心理健康工作能力提升”專題培訓於2022年10月29日下午四點順利結束🎧。結業儀式上,吳燕霞感謝專家們為彌補線上教學的局限⛹️,精心備課,豐富教學形式,增加線上互動,以幫助大家獲得更深體驗和領悟;感謝學員們在忙碌工作中堅持學習的不易和投入。
在學員們的小結中𓀕,上海師大的施老師說“聽情緒”“聽需求”“聽內容主題”“聽相互關系”的傾聽模式導向🫳,以及家校溝通改寫的練習,讓我學到了很多可以應用於日後工作的傾聽技巧與溝通話術👩🦰📌;上海財大的韓老師提到“將家庭放在整體的學校工作中觀察,就給理論賦予了新的功能與意義,也將在我以後的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上海政法學院的王老師說學習了家庭除了有時候是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源頭🛬,也是學生繼續發展🖐🏿,得以更好成長的資源♘。